2025年(第 18 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人工智能+微课、课件、教学案例赛题二
智谱&和鲸企业赛道:AI通识教育实验创新微课赛道赛题
一、赛题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逐渐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为了让大一新生更好地适应和理解这一趋势,AI通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与工具,帮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赛道旨在通过创新实验微课,促进AI教育的普及,帮助大一新生在不具备编程基础的情况下,探索并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应用。我们鼓励通过创新的教学形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互动性强、易于理解且充满趣味的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二、赛题要求
本次竞赛将重点围绕AI通识教育的实验创新展开,参赛者可任选一个赛题方向进行作品开发和提交。
1. AI助教实验创新方向
参赛者需利用智谱提供的智能体,在智能出题、智能批改和智能讲义生成三大场景中,探索AI助教与AI通识教育的深度融合。参赛者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将AI助教应用场景与实验流程紧密结合,帮助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专注于学术指导与学生互动。同时,实验设计应简洁直观,确保AI助教能够有效支持教师,提高学生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
要求体现:
创新性与实践性:参赛作品需具备高度创新性,在智能出题、批改和讲义生成等场景中有所突破,尤其是在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作品设计必须具备实践可行性,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无缝应用,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
学科结合度:作品需能够紧密结合所选学科的特点,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实验流程。例如,在理工科类学科中,AI助教可以根据学生的解题步骤进行动态批改,并帮助学生理解各个步骤的原理;在经管文科类学科中,AI助教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定制化讲义生成,帮助学生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思考。
用户友好:实验流程设计必须简洁直观,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快速上手、有效使用。无论是智能出题的题目生成、批改反馈,还是讲义自动生成,都应提供清晰易用的流程指引,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
2. AI通识课实验创新方向
参赛者需设计并实施一套适合大一新生的AI通识课实验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实验应注重易学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并通过与实际生活或学科相关的应用场景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际应用理解。要求体现:
易学性与互动性:实验环节需要针对大一新生,尤其是没有编程背景的学生设计,需要采用无代码或低代码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简单直观的操作界面和交互模式,帮助学生理解AI的核心概念,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验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确保学生能够轻松跟随步骤进行AI模型的构建与训练。
创新性与场景结合:实验设计需要注重创新性,结合现实生活或具体学科应用场景,设计出有趣且富有探索性的AI应用实验。比如,学生可以在实验中通过简单的代码组件拖拽操作,训练一个基于数据可视化的AI模型。这样的实验既能帮助学生理解AI的基础原理,又能通过具体的应用场景,提升他们对AI技术的实际感知和应用能力。
平台与工具:参赛者可以使用鲸平台提供的低代码工具(如Canvas)和无代码工具(如标注功能),或者其他符合赛题要求的平台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学生可以轻松地在无编程的环境下进行AI模型构建、训练、应用,保证实验的操作简便而富有互动性。
三、 参赛要求
1. 开发和提交方式
比赛报名:登陆和鲸平台报名本赛道:https://www.heywhale.com/u/4Cweike
作品开发:报名后将获得和鲸平台开发工具和智谱智能体的使用权限,或者选手可以根据赛题命题自行选择开发平台及工具。
生成作品链接:在和鲸平台的提交入口进行提交,提交完成后在提交记录处查看提交内容,复制作品链接用于省赛、国赛阶段提交。
2. 提交材料要求:
实验设计文档:AI助教实验创新方向需要提交作品的设计说明,说明使用智能体的方式与创新,阐述其创新性、实践性、学科结合度以及用户友好性。AI通识课实验创新方向需要详细描述设计理念、实验目标、使用的工具平台、实验过程、预期成果以及创新点。请提交PDF或Word格式的设计文档。
实验操作视频:展示实验环节或智能工具的使用流程,视频需突出操作过程与学生体验,演示学生如何通过平台进行实验操作或如何利用智能工具进行学习辅导。请以ZIP压缩包形式提交MP4格式的视频,视频时长应控制在5-10分钟内,确保展示清晰且精炼。压缩包文件大小上限为1G。
代码与平台配置:
n 如果实验采用赛题提供的平台和工具,请直接提供开发作品的链接。
n 如果实验采用自定义工具、模型或平台配置,需以ZIP压缩包形式提供相关的代码、平台配置文件或实验模板等,保证评审专家能够复现您的实验。
用户反馈与调研文档:提供已测试的学生或教师反馈,或者通过调研了解受众群体对该实验或工具的接受度与学习效果反馈。请提交PDF或Word格式的调研文档。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