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由南京工程学院和新加坡科廷大学、芬兰奥卢大学、沙特国王大学以及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等多所国内外高校、相关学术组织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大数据与安全国际会议(ICBDS2020)线上会议开幕。南京工程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杨征宇,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秘书长金莹,大会主席、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南京工程学院客座教授潘毅分别以视频形式出席会议并致辞。
杨征宇副院长代表学校对本次国际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向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问候,向长期以来对南京工程学院发展建设提供帮助的海内外朋友表示感谢,他介绍了南京工程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特色,并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已经驶入新一轮发展的快车道,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大数据与安全国际会议的举办为专家学者关于大数据的应用和安全隐私的研究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希望会议秉承开拓、求真、包容、平等的学术精神,并取得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
金莹秘书长在讲话中表示,真诚期待今年特别的“云端会议”能让与会嘉宾深入交流、加强合作,在交流研讨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聚焦大数据安全研究的关键学术问题,充分展示大数据与安全领域的新发展新突破,共同享受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新技术新成果,为深化服务大数据与安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潘毅教授在讲话中代表组委会向所有关心、支持这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感谢。他指出,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次大考。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大数据技术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与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提升了疫情防控的组织和执行效率,是科学战疫的重要利剑,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云服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创新科技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变为应对疫情的有力武器,在疫情追踪溯源、路径传播、发展模型预测、资源调配等领域大展拳脚。在后疫情时代,大数据在疾控预警及监测中不可或缺,大数据还原城市疫情全貌及舆情,改进疫情防控流程,并且在保证用户隐私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使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实时、准确、全面地为疫情防控服务。
开幕式后,大会举行了以“后疫情时代中的大数据与安全发展趋势”为主题的主旨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教授,沙特国王大学Muhammad Khurram Khan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潘兆庆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大数据与安全在各行各业应用中的主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学术热点和发展趋势作了专题报告,就在后疫情时代加强国际大数据隐私和安全的研究和发展交流了经验与举措。进入后疫情时代,数据多元化、高通量、分散随机等特点进一步凸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大数据技术发展亟须补短板、强韧性。”“大数据的核心在于多源数据的互联互通,但此次疫情防控中数据分散割裂、聚而不通、通而不用的问题较为明显,要加快打通多方数据壁垒,提升治理数字化水平。”围绕大数据在疾控预警及监测中的作用、大数据采集和隐私保护技术的发展等话题,与会嘉宾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专家认为,国家层面应给予数据汇聚适度授权,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共享新模式,实现跨部门、跨平台、多源头数据的开放共享。
在随后两天的会议中,会议论文作者通过视频会议平台进行线上报告、现场答辩,共同就当前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多个领域的安全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探讨;此外,大会组委会还邀请了部分学者开展了线下的学术沙龙活动。
大会共收到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论文投稿150余篇,录取论文50余篇。所有录取文章将由世界第一科技出版社施普林格Springer发行的Big Data and Security论文集收录并EI检索。优秀论文将被推荐至IEEE Access、Electronics、Sensors、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nsor Networks等SCI杂志发表。大会闭幕式上,大会主席、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田源副教授等为获奖者颁奖并对他们表示祝贺。田源表示,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当前,会议采用线上线下同步办会的形式如期举办,并取得圆满成功,离不开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等主办方领导及国内外学者以及作者的大力支持。大数据与安全国际会议旨在聚焦当前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多个领域的安全与隐私技术,为大数据隐私和安全的研究提供更广泛、更畅通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不断加强大数据与安全领域的学术交流及技术合作。
|